【法音宣流】《弥陀疏钞》讲记系列064
来源: 东林法音
2023-02-20 02:54:07


【资料图】

疏文说法主者,说法度生,一土之中,无二佛故。接引者,众生念佛,佛垂接引。喻如行路,弱者接而济之,迷者引而导之也。复有二义:现生接引,则资其道心;临终接引,则摄其神识。大慈尊者,如母忆子,名之曰慈;慈无以加,名之曰大;尊即主义。交互言之,亦可释迦此土之尊,弥陀彼土之主也。兼二如来,是谓佛宝。不可思议佛护念经,此经原名也,是谓法宝。舍利文殊等,闻经众也,是谓僧宝。称之为宝,略有六义:一希有义,二离垢义,三势力义,四庄严义,五最胜义,六不改义。具如《要集》中说。 此段疏文继续注释第一偈(本经三宝)。释迦牟尼佛乃此娑婆世界说法教主。释尊以大悲愿力,惊入三界火宅,一代时教讲经三百余会,俾令一切有缘众生离生死苦,得大涅槃乐。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,只宜一尊佛应化,不会有二佛同时出现。 阿弥陀佛被誉为西方接引佛,兹因十方众生信愿念佛,阿弥陀佛于其临命终时,悉皆垂慈接引。譬喻大导师于十字路口,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。于行路怯弱者,援手接济,减其重负救拔之;于迷失道路者,则指引而导之以坦途。 “接引”复内含二重法义:一者现生接引义,于其净业行人持名心念中,放光冥冥加被,令念佛行人,一念相应一念生,念念相应念念生。只今信愿持名,七宝池中已生莲萼,便非娑婆界内人,已为极乐国内之嘉宾。二者临终接引义,净业行人尽形寿持名念佛,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放光垂手,摄其神识于莲台,归于极乐宝池。 偈文誉赞阿弥陀佛为“大慈尊”,意谓阿弥陀佛如慈母,十劫以来呼唤我等三界浪子回归故乡,故名之“慈”。如是慈心无以复加,名之为“大”。“尊”又可释为“主”之义,“主”与“尊”,意同词别,二者可互用,即亦可称释迦牟尼为此娑婆世界之大慈尊,阿弥陀佛为彼极乐国之说法主。兼及娑婆世界与极乐莲邦二土如来,是为本经所归之佛宝。 《不可思议佛护念经》是为本经之原名,全称又名《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》,玄奘大师译为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。鸠摩罗什大师应震旦国人好简之机宜,译为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。经题意译精妙,人所乐见,遂得广为流通。此为所归之法宝。 舍利弗尊者与文殊师利菩萨等,是为此祇园法会闻经众。舍利弗是声闻众上首,文殊菩萨列于菩萨众上首,于大小乘中均以智慧第一著称。与会大众以二尊者为代表,是为所归之僧宝。 佛法僧之所以称誉为“宝”,略言之,概有六义:一者希有义。佛出兴于世,如优昙华,稀有难遇。佛法真谛,亦是如来因地舍无数身血生命而证得。僧则天帝尚发愿为末法比丘,以获证解脱益故。 二者离垢义。佛断尽一切无明烦恼习气。佛所说法称之为离欲真净。僧伽持戒修出世无为法,处世如莲华,不为世间五欲六尘所染。 三者势力义。佛为无上士,调御丈夫,世间大雄。其讲经说法,如狮子吼,无畏说,制诸邪魔外道。僧伽证得三明六通八解脱,能作人天师,游戏神通,势力雄猛。

四者庄严义。佛法僧三宝具五分法身之德,如璎珞严身,现微妙身,成微妙土,说微妙法,化微妙众,世间一切庄严无可比拟。

五者最胜义。佛出世间,如杲日升空,尊胜无伦。佛所证法称离欲尊。僧称众中尊。是为世间最胜之宝。

六者不改义。佛宝法身常住,无有变异。法则放之法界而皆准,为十法界共遵之轨则。僧则逢魔不退,遇难转坚,纵沉无间地狱,菩提愿心终不悔改。

由具上述六义故,佛法僧堪为一切世间人民归命依怙之珍宝至尊。《要集》中广说三宝甚深妙义,兹不赘述。

——《弥陀疏钞》讲记064

▽可单独放大扫码进入页面

责任编辑 @ 东林寺文宣部

《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》

编号:赣(2022)0000005

关键词: 阿弥陀佛 娑婆世界 临命终时

下一篇:
上一篇:

相关阅读